今天是 :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政管理 > 校务公开
校务公开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8-04-13    浏览:4905次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加快推进内涵建设、提升质量、深化改革、依法治校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学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提速升级、更好地落实省、市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依据《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徐州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徐州市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绩和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成绩

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教师队伍建设实效明显。五年来,师资队伍规模增长7.7%,现有专兼任教师143人;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占比由36.6%增至44.3%;拥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由22.9%增至54.2%;省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由12人增至33人。学校先后获评“徐州市师资工作先进集体”、“徐州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专业课程建设取得新成效。调整专业结构,新申办学前教育专业。修订完善各专业培养方案,做大学前教育专业、做强音美专业、做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实效明显,已立项建设2门优秀课程,开发校本课程11个。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累计新增教学实践基地25个。课堂教学改革成绩斐然。恒力坚持“三个聚焦”,全面落实“学讲计划”,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和“一师一优课”活动,参与人数和专业覆盖率达100%。“扎实有效•自主探究•愉悦发展”的生态课堂文化已初步构建。信息化和教学资源建设迈上新台阶。稳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实现教务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校园网站功能,校园网站获评“江苏省优秀教育网站”。特色建设初见成效。全面启动特色建设工程,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投入,逐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学陶师陶特色学校和书法教育特色学校,201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学陶师陶先进学校”。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坚持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以责任教育为抓手,坚持“两代师表一起塑造”。创新德育工作,重点推行学生成长规划的个性化、月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化、主题班会课常态化。学生社团活动活跃,五年内已增至35个,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广阔舞台。组建校志愿者服务队4支,服务校园、社区,社会赞誉良多。开通勤工俭学绿色通道,五年累计投入60万元开展扶困助学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学校五年累计为社会输送近2800名合格人才,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6%以上,专转本升学率始终保持在85%左右,升学人数走在全省前列。参加全省历届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参赛选手屡创佳绩,整体成绩逐年提升。

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修订完善科研奖励机制,投入近15万元购置万方、知网数据库,改善科研条件,教师五年累计发表省级以上论文70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年年攀升,出版专著8部,已结题及在研省市级以上课题累计37个,2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市级社会科学成果奖,五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70万元。重点建设“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中心地域影响力逐步放大。

教师培训、成人教育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五年累计组织16个省级以上培训项目,涉及7个中小学基础学科,培训人数3000多人,为地方基础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人教育招生宣传形式灵活多样,教学管理严格,规模效益较佳,2015年,函授在籍生450人。与高校联办自考助学项目,在读学生300余人,为在校生提升学历、拓宽就业通道做了有益尝试。

管理体制逐步接轨高校。推进和落实以学科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主要目的的校系两级管理制度,成立了4个系科,强力推进系科管理进程,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高效运转,“一系一品”逐步显现。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标准化塑胶操场1个,重新加固教学楼2座、艺术楼1座,新建综合办公大楼9385平方米,更新维护学生宿舍面积10416平方米,新建食堂5951平方米,新建锅炉房1个。新添艺体、实验教学、图书、电教、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设备总价值300多万元。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教学场所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实现全覆盖。

党建工作扎实推进。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及“守纪律、讲规矩”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地抵制“四风”,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包挂困难学生制度,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校风清气正、和谐有序。加大干部选拨培养力度,通过岗位竞聘,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学校获评“江苏省文明单位”、“徐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徐州在苏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徐州教育由区域基本现代化向市域总体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未来五年,教育现代化仍然是教育全局性、统领性工作。

未来五年,徐州教育生源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到2020年,中小学在校生总数将达到181.8万人,比2015年增长42%,教育对师资的需求会保持持续增长,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学校将充分发挥办学职能,稳定办学规模,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小学(幼儿园)师资培养质量。

未来五年,是徐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攻坚时期,随着教育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性障碍逐步突破,学校将抓住机遇,增强办学实力,以实力表达诉求,推动发展方向与定位的逐步清晰,实现跨越发展。

未来五年,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全面达标,学校现代化建设要积极跟进。因此,加大投入,更新添置教学设施设备和实训平台,修缮校园基础设施,提升校园文化,教育经费保障的诉求将尤为迫切。

二、“十三五”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指导思想,积极顺应师范教育改革形势,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工作,创新内涵发展,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和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争一流,创特色,实现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二)主要目标

办学规模:坚持走“内涵发展,求精求强”之路,坚持与学校办学资源相匹配,与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办学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全日制学生在籍数保持在2000人左右;成人本专科教育在籍生稳定在400人左右,自考助学在读人数达400人左右,每年举办省市级培训项目3-5个。

师资队伍建设:到2020年,师资队伍总数稳定在150人左右,教师学科结构合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达到48%,其中,新增教授不少于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70%;打造4-6个优秀教学团队,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达到40人。

专业与课程建设:到2020年,力争将学前教育专业创建成有影响的品牌专业;建设20门左右校优质课程;开发10门左右的校本课程;评选校级优秀教学成果达到8项,争取申报成功省级优秀教学成果1—2项。

科学研究: 重点建设3—5个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到2020年,达到年均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50篇,其中核心期刊占比不低10%;鼓励教师出版专著(编著),在2020年前出版专著(编著)不低于5部;力争取得国家级立项课题,省级及以上各类规划课题数量不少于5项,市级各类规划课题不少于15项,力争取得1-2项省市级科研奖励成果。加强两个中心建设,形成2-3项研究成果,建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专题资料库、陶行知纪念馆。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十三五”科研经费总投入不少于100万。

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成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创新德育工作,开展非富多彩的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有效开展升学辅导、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设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配足配齐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优化质量监控体系,把好生源质量关、人才培养过程关和毕业质量关,不断提升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满意度。

教学科研设备仪器建设:按标准建成学前教育实训平台。更新添置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加强理化生等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加强图书资源建设,争取每年新增图书6000册。加强教学科研数字资源建设,购买和开发相关数字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智力支撑。

和谐生态校园建设:调整优化办学功能布局,高标准规划校园,建成使用集办公、资料中心、信息化监测中心及其他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扩大校园绿色覆盖率,建设生态文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的和谐稳定。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五项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师德考评程序,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教育与人文素养提升纳入教师在职教育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用、职称评审、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加大在职教师组织参与校外有偿补课整治力度,定期开展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调查,大力宣传先进教师典型,提升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

推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名优骨干教师为核心,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加大学校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建设力度,壮大名特优教师群体,到2020年,新增评选校内名师5人,学科带头人10人,青年优秀骨干教师15人。增加投入,鼓励支持教师参加高学历(学位)进修学习,聘任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数占教育类课程教师比不少于20%。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继续实施“两代师表一起塑造”工程,用中国梦筑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各项教育中。修订和落实《师范生行为规范》,创新责任教育形式,以月主题教育为抓手,加强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公民素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德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打造德育品牌,增强德育工作预见性,校内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校外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优化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通识教育、提高文化修养、拓宽专业口径、发展个性特长、增强职业技能”为宗旨,以培养“品德优、理念新、素质高、基础实、能力强”的合格小学(幼儿园)教师为目标,加强师范生的教师养成教育,塑造未来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树立长期从教、终生从教的信念,具备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和善于从教的优势,努力提升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鼓励创建学生体育俱乐部,合理开展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

强化艺术和实践教育。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艺术类课程和资源建设,推进艺术类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实施师范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艺术普及教育,进一步彰显艺术教育特色。实施实践大课堂行动计划,推进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见实习改革,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客教育”,开发和丰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加强大学生校园社团的扶持和管理,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加强教学管理。极对接和学习高等师范院校的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市局《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强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强化“月考核”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常规督查,发挥巡课系统、专项督查、综合督导的作用,保障教学运行秩序,激发了教学活力,实现教学常规管理水平的跃升。

深化教学改革。继续推进信息化背景下的学讲行动,加强校本研修,变革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培训指导、典型引领、学科研讨、课题研究、评价激励等途径,引导师生尝试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自带设备学习的教学改革,探索建设主动学习空间或协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向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研究的学习、基于实景的学习的“深度学习”转变,向遵循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互动和行动、在小组内活动、解决源于真实世界的问题等原则的“合作学习”转变,浓郁“扎实有效自主探究愉悦发展”的课堂生态。

加强专业及课程建设。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幼儿园(小学)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做大做优学前教育专业,力争培育成省内同类学校中的品牌专业。继续开展“优秀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构建顺形势、有特色、较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施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工程。推进校园三通两平台建设,切实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千兆进校园、百兆进班级、无线网络全覆盖;多媒体教学设备装配到所有教学场所,新建100座电子阅览室。加强数字应用平台建设,全面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智慧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实施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工程。积极依托省、市级教育数据中心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推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进一步落实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手段应用,促进智能巡课、网络教研与学校教学管理、校本教研相结合。加强信息化与学讲计划等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在互联网+教学、课程、教研、管理等方面形成有效成果并推广应用。开展智慧课堂示范工程,大力推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方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和示范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工程。积极参与彭城课堂网络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资源库建设,丰富名师课堂、精品微课程等资源,建成校本资源库。广泛开展网络教研、网络备课,实现学校优质课堂资源共享。

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教育技术类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快实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数字化。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学讲方式的结合。完善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模式,打造教师群体成长的立体动态平台。

(五)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积极贯彻“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指导思想,继续实施“课题研究带动战略”,积极培育构建学术性专业团队、研究中心、学术活动等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研究的学术性。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促进机制、预警机制,严格教师年度科研绩效考核,对重大科研成果、重要科研方向和省级规划课题加大奖励和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科研学术活动。

(六)加强职后培训与成人教育

未来五年,努力拓展国家、省级培训项目,做大培训规模。充分利用乡村教师培育站平台,深入农村小学开展教育实践研究。加强与有关高校的合作,拓宽成人教育的渠道,努力保障成教规模稳中有升,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人高等教育。优化自考助学辅导、管理,扩大自考助学规模,为学生就业、创业增添竞争力。

(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坚持依法行政。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健全和公开行政管理流程和内部工作程序,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行教育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进校务公开,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规范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校务委员会制度,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不断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法制教育。牢固树立依法办学、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深入开展依法执教教育,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员工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加强青年学生法治教育,开展法律进课堂活动,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升级校园监控网络,实现100%全覆盖。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推动学校依法治校水平的整体提高。

(八)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十三五”时期,建成投入使用行政办公综合大楼、加固科技楼、完成标准操场改造、学生宿舍楼的改造,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满足相应办学规模的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要把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之一,切实承担起国家法律所赋予的责任。建立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健全党委行政定期专题研究工作制度,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系科制度,及时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建立教育发展问责制。

(二)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行风建设。积极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意识。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反对四风,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落实从严治党各项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学校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学校党建工作责任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党建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提高党建工作保障水平。落实两个责任,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工作创新。注重党员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完善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党员志愿服务、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不断增强党建工作活力。重视学校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工作。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监督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培养培训机制。

(三)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加强安全工作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安全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原则要求,建立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校与相关部门和社区的合作,加强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加强学校安全法制教育,大力开展师生安全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完善校内安全系统应急预案,强化各种防范演练,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应对能力,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全体师生安全。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心理干预机制,整合涉稳网络舆情监测资源,完善学校安全隐患台帐管理平台和网上信访工作平台功能。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形势研判,强化重点时节、重点部位和重点对象管理,开展学校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坚决消除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0516-86221010 xsl_yhgs@126.com

江苏省邳州市运河街道三汊河路129号

版权所有: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2022020704号-1